500名民工吃方便面度日 睡水泥地板上討薪
68位企業家在鄭州一廣場齊聲朗讀“不欠薪”宣言:“我們承諾:永遠不拖欠、克扣員工工資……”隨后,他們又以與路人擁抱的方式傳遞:“讓我們抱一抱,共同倡導‘不欠薪’好嗎?”(12月14日《河南商報》)
欠薪這事,關乎勞動者的生存問題。假如辛辛苦苦一年,老板后打了個白條,或者躲了出貓貓,那這即將來臨的年關,可就是一道難過的關了。因此,這些企業家能夠面對公眾,公開地進行表態,的確讓人們看到了他們的責任踐行。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客觀的評價,而不能簡單地冷嘲熱諷,批評為“作秀”。
不過,從這樣一次“不欠薪宣言”中,我們倒是可以讀出一些社會隱喻來。有一幅流傳很廣的漫畫,上面是一只母雞的承諾,說是:本母雞承諾所下之蛋,不見棱不見角,并且保證有蛋皮、蛋清和蛋黃。這幅1998年考研英語作文題的漫畫,當年引發過不小的熱議,可見,粗淺可笑的承諾在那時就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了。可是十多年過去了,這種現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我們周圍,實在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在一個有序的法治社會里,“不準”、“不得”等禁止性條文,其實是一種社會底線,“應該”是一種職責,而“倡導”則是一種更高的要求。前二者都應該是一種社會常識范疇里的價值與倫理。但如今,“不欠薪”卻成為了一個需要“倡導”的理念,這不僅僅反映的是社會底線的潰退,更折射出了現實社會的無序。
是什么造成了社會底線的潰退呢?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在其著作《重建社會》中提到,目前我們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已經處于不可治理的狀態,真正威脅秩序的,造成社會生活紊亂的,就是這些問題。一個社會的基礎制度出了問題,它的秩序就無法得到保障。他認為,對于這類目前已經不可治理的問題,首先要使其進入可治理狀態。而怎么進入可治理狀態,關鍵是基礎制度或基礎秩序的建設,比如建立票據管理、現金管理、收入記錄制度,以及尊嚴、誠信和道德等秩序,所有這一切基礎建設,都構成了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基礎秩序”。對于這樣的“不欠薪宣言”,希望專家的建設性說法,能夠為有關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政策參考,讓社會底線不再一次次地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