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業職院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園區需求側改革
企業師傅正在指導湖南工業職院學生操作機器人設備
技能大師、省勞動模范、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一般人不會將這樣的殊榮與一位80后聯結,但龍衛國做到了。
從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龍衛國一直扎根中聯重科基層,歷經千錘百煉,先后攻克起重機“吊臂旁彎”“變幅抖動”“卷揚溜勾”等大噸位、超大噸位的行業技術難題,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壁壘;他還先后擔任20余項破全球紀錄新產品的調試第一負責人。
龍衛國能用全球重的起重機吊臂往瓶子里插花,這可不是耍花架子作秀,而是檢驗設備微動性和操作穩定性極為重要的方法。他說,大吊車吊風電、核電那些關鍵零部件時,螺絲孔直徑小到僅有20多毫米,要求操作者必須反復調試,精準。
無獨有偶,湖南工業職院另一位才畢業幾年的90后、湘電集團高級技師、加工產品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的譚志明,26歲即成為湖南省年輕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這些年來,湖南工業職院這所與強力推進中的湖南新型工業化同歌共舞的高職院校屢屢成為熱點:近兩年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一等獎獲得數均排名全國前十;在校期間曾兩獲法國國際發明展金獎的創新精英張江杰,入選2017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遠大空調、步步高等單位的高管。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湖南工業職院以團隊、群體形式呈現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該校黨委書記劉建湘說,學校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積極搭建政校行企等各方參與的產教融合紐帶,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園區需求側改革,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教深度融合模式,為湖南新型工業經濟賦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1、與園區合作翻開產教融合新篇
湖南工業職院地處湘江新區和長株潭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長株潭衡四大國家級園區主導產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先進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等,與該校專業人才培養契合度高、關聯性強。
“快速發展中的園區企業,表現出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校教師科研團隊的強烈渴求。”據該校校長向羅生介紹,學校為此制訂了詳細工作方案,努力實現與園區企業“五對接”,即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園區產業需求、人才標準對接,就業實習與生產制造過程對接,學校教師與園區企業工匠對接,科學研究與園區創新發展對接,學校教師和園區企業職工能力提升對接。
利用區位優勢和專業優勢,該校分別與9家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合作也與過去的單純校企合作不同,由原來“點對點”結合,擴充到“點和面”結合,使產教融合更具輻射性。與園區合作后,該校將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整合起來,開設園區訂單班,以園區整體需求為導向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雙方建立起互動工作機制和考核工作機制,擬定年度計劃和目標,確定重點事項。二級學院具體對接企業展開多方合作,推動教研室與企業車間的交流合作,深化細化,落實落地。
園區和企業紛紛感受到合作對接后帶來的紅利。教師們積極參與到園區企業的科研攻關中,中聯重科國家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項橫向課題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臂架系列泵車及其關鍵技術”“高壓密封圈結構優化”等項目攻關,都打上了湖南工業職院的烙印;通過為園區重點企業員工及配套企業員工培訓,實現從單個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到產業鏈人力資源培訓轉變,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訓、在職人員技術培訓達5000余人次。
2017年12月,該校組織湖南省機械制造類人才大型招聘會,吸引9家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組團來招人,提供優質崗位1.2萬余個。這場招聘會,正是學校引領湖南機械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個真實寫照。
2、與企業合作找到了雙贏結合點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高效的校企合作是具體核心意義的戰略,也是“天下第一難”。湖南工業職院是如何攻克這個難關的?該校認為,他們找到的“金鑰匙”,就是拿出尋找合伙人的一番誠意。從普通的校企合作,到校企合伙人,并找到“雙贏”的結合點,個中情由,甘苦自知。
在湖南工業職院,人人都是校企合作的責任人。當系列獎懲制度落地,當人人都是校企合作責任人時,所有教師在推廣學校、教書育人、學校管理中迸發出來的積極性與責任感,就和以往有了不同。教師們主動利用各種資源聯系企業、社會單位,積極推介學校,在精選企業的原則上,合作追求廣度、深度與效度。
今年9月,湖南工業職院與華中數控共建、投資3000多萬元的智能制造實訓中心設備投入使用。此前,該校與華中數控聯合組建的區域性“數控技術服務中心”,肩負著華中數控在當地的服務使命,在湖南地區90多家企業和院校開展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客戶回訪等工作,出動專業教師和隨行學生510多人次,為大連機床、華中數控就近培訓湖南及周邊客戶300余人次。短短幾年,師生們技術支持的足跡覆蓋到全省及貴州、江西、云南等周邊省份。
近兩年,該校與地方及企業共建了華中數控智能制造學院、捷運汽車檢測學院、華為ICT學院等企業學院。今年7月9日,該校頂立3D打印學院迎來了新“搭檔”——頂立科技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湖南工業職院分站培育點,重點研究3D打印在醫療材料領域的研發及應用,面向公司和校方進行人才與科研團隊的對接流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當天,該校還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等15位專家頒發聘書,將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工作融入校企合作中。
3、第三方評價凸顯工匠搖籃本色
據一項調查顯示,當前行業代表性企業重要工段、關鍵崗位的技術工人,有近80%來自各類職業院校,所涉產業包括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湖南工業職院對于裝備制造類企業的調查,同樣印證了他們對于市場人才需求及標準的判斷。
弘揚創新傳統專業,新拓高新專業陣地,該校設置的專業對接湖南裝備制造優勢產業覆蓋率達90%以上。“工業機器人”課程已成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工”字品牌優勢明顯、積淀深厚、特色鮮明,與中聯重科、遠大空調等組建的機械行業訂單班合作長達20年,該校已培養約1.8萬名直接上手企業崗位的優秀員工。
與德國博世汽車部件(長沙)有限公司的合作,一直讓該校師生津津樂道。2007年,經過嚴格考查篩選,博世啟動與該校的合作,每年在大一新生中選拔人才,開展“雙元制”教學,進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按照德國AHK標準和博世標準培養生產線技術骨干。“博世班”教師“雙師”比例達,其中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教師比為1∶1。與培養并行的是,作為第三方,德國工商會全程監控學生的培養質量,并組織職業資格認證。
博世長沙公司TGA項目負責人甘文倩對記者說:“湖南工業職院‘博世班’畢業生技術扎實、思維敏捷、綜合素質高,今年AHK考試通過率又是。他們得到公司的認可并進入技術員隊伍中,目前已達到60%的比重。”作為省內率先開展“雙元制”的高職院校,該校突破性地解決了校企合作中雙方責權利平衡的問題,而國際權威認證機構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第三方,全面提升了高職學生的標準意識和創新能力。
因為校地校企合作,因為產教深度融合,因為質量控制與項目引領、競賽驅動,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得以不斷涌現,“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百優工匠”等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榮譽,而是年年飛入尋常百姓家,逐漸成為湖南工業職院高端精英人才團體打造的新常態。
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