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堪稱是中國職業教育變革的火線時刻,一份份文件正下發、一套套方案在醞釀……
然而,一個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究竟應是什么?什么才是決策者心中該有的長遠考量?作為全球職教的高地,德國職教的教學宗旨和方法,又和中國現狀有著哪些本質性的不同?在又一輪改革起步之際,先讓我們透過兩位專欄作者的銳利觀察,回望中國職教的現狀。
大約十年前,基于決策者已有普遍共識的“中國缺技術工人”的判斷,中國對職業教育與培訓加大了投入。
政府決定不只是普通高中繼續擴招,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全新的職業高中教育。目標是讓二分之一的初中畢業生在職業高中就讀,成為企業當前所需要的技術工人。
決策者認為這既有利于學生,也有利于中國的工廠和企業。此后,中國政府陸續投入了數十億、數百億美元。但我們認為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們相信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在中國教育系統里效率低。就算中國的職業高中能辦得和德國一樣好,當前繼續擴大職業教育的計劃也非常錯誤。在中國很多地方,職業教育與培訓簡直在拖中國發展的后腿。
重要的是,中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
近由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兩名學者William Peterson和 Eric Hanushek出版的新書中提出,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和美國)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這些國家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前或短期的經濟發展,但這不對。發展教育是為了促進20年后經濟的發展,是為了讓學生為20年后的工作做好準備。
這兩名學者指出,有著成功的教育體系的國家,不是那些努力培養“當前經濟所需要的技術工人”的國家,而是那些著眼2030年經濟情況的國家。
這也并不是說所有職業教育與培訓制度都目光短淺。德國、丹麥和荷蘭都有非常成功的職業教育,職業高中數量龐大。
但德國的職業教育和中國有本質區別。德國人幾十年前就認識到:職高的職責,并不是為特定的工作培養特定的技術工人。他們的職業教育是基于學生在充滿變數的未來能獲得成功,因此學生需要學習很多綜合知識,比如數學、科學、語言和集成電路等。跟20年前的經濟情況相關的多半工作,目前都已經不復存在了。一切都在飛速變化,因此,“學會學習”要比學習單一的技巧然后去從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將來就會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由于德國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德國的職高學生,將他們80%的時間花在學習綜合知識和技能上。德國的職高并沒有教給學生特定的技巧,使他們能立刻去做某一份特定工作。學生們扎實的學術功底還保證他們有能力不斷學習新知識。
與德國的職高學生每天只花20%時間學習“專業”的特定知識相比,中國職高學生每天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學習某種特定技能。因此,中國職高學生實習時,只能反復練習他們學習到的那項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為未來培養技術人才,而中國的職業教育是為轉瞬即逝的當下需求培訓技術工人。
即便如此,新的調查研究顯示,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職業教育仍比不上普通的全日制高中。
另外一篇由Hanushek和其他人合著的文章指出,那些大部分學生接受職高教育的國家(如德國和丹麥)和幾乎要求所有學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國家(如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長期勞動力市場存在著顯著差異。
德國和丹麥年齡較大的工人,比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年長工人失業率高、退休早、收入低。這個發現的合理解釋之一,就是德國和丹麥的工人,在職業高中學習的知識不夠,致使他們無法適應和學習新技術、新技能,導致他們無法接受新工作。
結合德國和丹麥的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我們了解到,就算接受了好的職業教育,職校畢業的工人們在勞動力市場的表現也不如那些在普通高中接受教育的人好。
換句話說,得到的教訓是一樣的:工人需要從教育中獲得的是全面而且扎實的基本能力培訓,否則很難適應和學習新知識。
在中國,教育被錯當作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但我們判斷,中國政府應當重新評估目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目標及模式,否則政策失當的危害在不遠的將來即會集中顯現。
羅思高(Scott Rozelle)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張林秀為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