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問題與路徑
在新形勢下,探析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實現路徑,無論是對精準扶貧的終實現還是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均意義重大。
一、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1.精準扶貧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價值訴求。一是追求開放性,扶貧范圍廣。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人人都可以接受職業教育。二是追求規模性,扶貧周期短。通過信息化手段,職業教育扶貧可以實現規模效益,在短時間內實現精準扶貧。三是追求共享性,扶貧資源足。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職業教育資源可以實現共建共享。四是追求精準性,扶貧精準性高。借助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粗獷式扶貧逐漸轉變為精準式扶貧,可以直接幫扶到戶、幫扶到人、幫扶到具體的技術。
2.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的表現形式。首先是扶“職業教育”之貧,縮小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差距,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部分,通過幫扶、共建等形式,借助網絡環境實現課程資源、師資等的共享;其次是扶“人力資本”之貧,通過知識素養提升、技術技能培訓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知識扶貧、技術技能扶貧的目的;后是扶“文化”之貧,這也是精準扶貧的終極目標,通過提升貧困地區居民的個人職業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從思想上、精神上徹底脫貧。
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問題分析
1.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晚,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有些地方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會用的教師少,接受的學生少,很多儀器設備直接淪為擺設,導致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正比。
2.教學模式:空有其形,不見其內。第一,職業院校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所謂信息化教學只是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第二,有些貧困地區的職業院校在教學中確實引入了信息化技術,但由于對信息化缺乏深刻認識,忽略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教師只是一味地為了技術而教,學生只是一味地為了技術而學,難以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也難以實現助力精準扶貧的終目標。
3.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一方面,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教師在年齡、職稱、學歷、學科方面存在結構性失衡,嚴重制約了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另一方面,教師信息化水平不高,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沒有跟上,直接影響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4.管理體制:管理過于集中,缺乏差異性管理。完全依靠行政指令自上而下進行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職業院校教師、學生及相關行業、企業的參與度不夠,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同時,我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之間差異明顯,采用同一種管理方式不利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均衡推進。
三、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的路徑
1.轉變扶貧理念:從政策主導的粗放扶貧向文化主導的精準扶貧轉變。扶貧僅僅依靠政策驅動難以實現其長久動力,要從政策驅動扶貧轉向人力資本驅動扶貧,通過職業教育信息化這個抓手,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勞動力素質提升,促進貧困居民的自我發展,終達到精神脫貧、文化脫貧的目的,從本質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創新扶貧管理模式:形成多方聯動扶貧共同體。中央政府從宏觀上制定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通過頂層設計明確整體方向;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與企業、行業、職業院校之間搭建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行業參與到扶貧共同體中;借助互聯網,形成政府、企業、行業及職業院校多方聯動,學校職業教育與企業、行業培訓相融合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
3.構建扶貧體系:形成職業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體系。第一,精準定位,提升貧困地區學生和居民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學習的能力,多元定位職業教育信息化培養目標。第二,精準投資,加大對貧困地區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資源建設。第三,精準識別,基于大數據建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數據庫,發揮統計分析與決策支持服務作用,為后續的職業教育信息化扶貧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改進建議。第四,精準培養,整合在線學習與傳統課堂學習,整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徐曄(1989- ),女,山東淄博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
來源:教育與職業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
公安備案號 13024002000224
ICP經營許可證號 冀B2-20170024
網站備案號 冀ICP備11020808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