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就業指導 >> 有感于技校開設“大學生班”
據報載,今年9月武漢某技工學校率先開設大專班,專門招收全日制本科或大專畢業生進行技能培訓。一開學,該校“大學生班”報名人數就爆滿,除了大專生外,有一半是來自一本、二本和三本高校的大學生。由于辦學規模有限,學校只好把一些想進入該班的大四學生篩選出去,但仍然有學生為了能進“大學生班”而四處托人找關系。如今技校“大學生班”的熱度絲毫不遜色于“萬人擠獨木橋”的高考轟烈,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實早在2000年,中國航空工業貴州高級技工學校就首開先河,錄取10名大學生進校“回爐”。緊接著,廣東、山東、江蘇、江西、新疆等地陸續出現“回爐”現象。剛開始,人們對大學生“回爐”技校頗有微詞,連許多專家和學者也認為是一種人才和教育資源的浪費。而隨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凸顯,技能型人才的“人氣”卻居高不下等現實的佐證,一些大學畢業生為了增強就業力回技校“充電”的現象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同,“回爐”大學生也從當初的“個別現象”發展到今天成為一個群體。
技校在為大學生補上職業教育這一課時,“技校回爐”模式也在不斷完善
從學歷層次和文憑的含金量來講,手持高學歷文憑的大學生在職場上都應比技校生勝出一籌,但他們卻在坎坷的就業路上處處碰壁。曾幾何時,我們將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眼高手低”,可如今大學生當保姆、當清潔工已不再新鮮,甚至與農民工同工同酬了,大學生就業卻依然尷尬。大學本是積累豐富知識的殿堂,是造就全面人才的高學府,可許多從里面走出來的學子要經過技校“鍍金”才能成為真正發光的“金子”。不得不承認,不管是之前的“技校回爐”還是當前的技校“大學生班”,的確是解決眼前大學生就業難、彌補大學生能力不足的一項有效的權宜之計,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值得提倡的。
從“技校回爐”到開設“大學生班”是培訓大學生技能的一大進步,是技校在幫助大學生補上職業教育這一課時,其教育模式逐漸完善的過程。初的“技校回爐”是把大學生安插在普通技校生的班級,讓他們從頭學起,學習的時間一般是兩到三年。但“回爐”大學生文化素質較高,學習能力較強,且具備了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在技校學習中一點就通。如果還要按部就班培養,不僅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也可能導致學生所學技術過時,錯失就業良機。針對簡單的技校回爐種種“短板”,“大學生班”這一完善模式便應運而生。一方面,“大學生班”避長補短,砍掉了不必要的文化課,減少理論學習時間,專門進行針對性的技能訓練,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培訓。另一方面,技校從市場需求出發,積極爭取與用人單位合作,確保“大學生班”的學生經過短期培訓后既能熟練掌握一門技術,又能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真正實現學生們“靠技能成就事業”的就業夢想,可謂是一種好的模式。
“大學生班”折射出當前高校培養方式的弊端
在當前就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技能型人才成為許多用人單位求之不得的“香餑餑”,即使金融危機來襲,技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依然十分樂觀。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畢業生經受不住這場“寒冬”的嚴峻考驗,在求職路上舉步維艱。事實證明,許多大學畢業生空抱著一腔理論知識而缺乏應有的動手能力,更談不上一技之長,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也折射出當今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重理論輕實踐”便是其大的弊端之一。筆者認為,高校培養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辦學理念趨同,缺乏特色。高校盲目攀比現象嚴重,一律向研究型大學看齊,一味追求高、大、全,不注重辦學特色,“千校一面”,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千人一面”,在就業競爭中沒有什么優勢。殊不知,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培養研究型人才只是少數高校的任務,90%以上的高校應培養應用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全國共有高校2663所,其中研究型大學有100所左右就足夠了。
二是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理論課居多,實驗課比重過小。據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高校課程設置中,理工科專業四年中開設的實驗課數占全部課程總數的平均比例還不到30%,即使在廈門大學、復旦大學這樣一些重點高校也只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比例達到了60%以上。
三是高校越來越不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近年來,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劇增,大學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增加。擴招以前,高校的教育資源還是能基本滿足學生要求的,做實驗可以幾個學生共用一套設備,而現在十幾個人也未必有一套設備;以前學校推薦學生到企業實踐,企業還給學生提供補貼,而現在高校對學生的實習不聞不問,完全推給學生,即使交納實習費,學生也未必找得到實習機會。
四是教學模式仍以經驗式教學為主。在我國眾多高校里,“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然很普遍。很多大學教師仍以“灌輸式”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缺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學與實踐脫節,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考試也是以一張試卷論“英雄”,過于局限于考核學生的記憶性知識,沒有考察學生在一定環境下是否可以使用參考資料,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去解決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
“大學生班”帶給我們的啟示
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終培養出來的只會是一群紙上談兵的“趙括”,無法滿足社會的要求,也難怪在人才市場上能真槍實干的技能型人才要比高談闊論的大學生吃香。當然,我們并不認為大學教育是一無是處、大學生是一無可取的。但大學生就業難是事實,那么該如何彌合大學教育脫離社會實踐和大學生就業缺乏技能的裂痕呢?
首先,各類高校要正確定位,在辦學特色上多下功夫。除少數“985”工程大學外,大多數高校應該以人才市場為導向、以行業需求為目標,主要培養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人才。在辦學模式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培養大量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性專業人才,這樣才能使學校和學生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高校要自我反省,從技校開設“大學生班”等現象中獲得啟示,創新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一是要合理設置高校課程,科學安排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比例,讓學生在掌握好理論知識之余,及時通過實驗課和課外實踐進一步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二是要加大對與學生實踐有關的投入。如增加實驗室及其設施設備的建設以提高學生的使用率;在校外建立長期穩定的就業實習基地,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條件,等等。
再次,大學生要有培養實踐能力的自我意識。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里,學校提供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處在眼前“覓食艱難”時代的大學生要想成為真正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不乏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就必須在自覺努力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主動尋找機會多投身社會實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讓自己同時在校園文化的熏陶和社會實踐的磨練下快速健康地成長、成才。
后,關注大學生、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實現的偉大事業。因此,社會各界都應介入大學生培養和就業問題,貢獻出各自的一份力量。如就業指導部門和高校應為大學生提前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牽線搭橋,并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用人單位及相關行業部門應為大學生進入準工作崗位鍛煉提供各種便利。
技校“大學生班”給大學畢業生們插上了一雙雙“技能”的翅膀,為他們走出就業困境增添了希望,同時也給社會和高校留下了深刻的啟示。而這些啟示將激發社會和高校在人才培養道路上努力探索改革的新思路,為莘莘學子們的未來創造另一番美好景象。

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
公安備案號 13024002000224
ICP經營許可證號 冀B2-20170024
網站備案號 冀ICP備11020808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