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社會十分關注職業教育,企業也開始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職業教育進入了新時代。高職院校經過“九五”和“十五”的規模發展,“十一五”和“十二五”示范校與骨干校的重點建設,實力與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我們業內人士都清楚,由于高職院校普遍起點低、底子薄、先天不足,所以高職院校內部還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與外部的關系仍然不暢
利益相關者政府、社區、企業、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不順,辦學自主權遠未全面落實,混合所有制無法落地,職教集團流于形式,現代學徒制難以突破,校企合作很難深化,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職業培訓、社會服務難成氣候,沒有形成合力共贏的局面。
第二,內部體制機制沒有突破
計劃體制的東西仍然根深蒂固,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遠未形成,行政權力遠大于學術權力,教學運行組織體系僵化缺乏柔性和彈性,以學生為本缺少動力。
第三,教師隊伍水平不高
一是數量嚴重短缺,生師比太高;二是無論從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普遍不足;三是普遍上課多、壓力過大,沒有時間和精力提升自我。
第四,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未有實質性的突破
在教學計劃、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上普遍沒有真正擺脫學科培養的體系,跨學科和綜合性差,按照項目化實施的比例低,依然是在從“教”而不是“學”的角度在建設,重視建,輕視用。
第五,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陳舊
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一切圍繞著“教”而不是“學”,傳統的講授式、演繹法大行其道,先教、再學、后做,違背了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和我們學生的認知規律,先進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對分教學難成氣候。
第六,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未能更新
培養目標既泛又虛、培養規格單一、崗位定位低端,中高職銜接和高本銜接基本上是“兩張皮”。教學目標還是側重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注重單一、靜態、程序化的模仿技能訓練,忽視學習能力和思維思辨的培養,綜合的、動態的、靈活的訓練嚴重不足。
第七,高職學生缺少有效的指導與幫助
高職學生普遍在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的絕大多數是不愿意學習的,他們只是不會學習、不知道學習什么?他們還是期望能夠通過在高職院校的學習,提升自己、有一份合適與體面的工作,甚至有超過10%的學生希望能夠專升本或在讀成人教育的專升本。可是,一些研究結果和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有30%左右的學生的感受和滿意度是低于他們的期望值的,他們在思想上、學習上和就業方面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我們在精準育人和使得人人成才方面差距巨大。
第八,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視而不見
表面上許多學校都在抓教育信息化建設,但是主要是側重在硬件、設施方面,什么智慧校園、什么可視化,表面上看很是高大上,可是仍然是重建設、輕應用,尤其是沒有普及移動學習的應用,更多的還是教師的個人行為。現在社會上有那么多好的慕課、好的移動課程教學云平臺,可是由于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沒有能夠鼓勵學生通過慕課借助社會資源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學校整體運用移動課程教學云平臺開展教學也無法實施和操作。
其他問題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辦的比較好的也就是3-4百所,而這些問題,即使在我們公認的水平好、實力強的那幾十所高職院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十三五”期間特別提出和強調了高職院校突出內涵建設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時的。
可是這兩年,不少高職院校卻爭相熱衷于成立和參加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聯盟、組織召開會議、論壇,許多會議、論壇的規模經常是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這需要學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校級領導輪番參加會議、論壇或在上面發言,牽扯領導多少時間和精力?可這些會議、論壇絕大多數都不是學術性的,而是象征性的、宣傳性的、號召性的,介紹性的。這類會議、論壇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太多;不是不需要宣傳、不需要講,但形式可以多樣。這必然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學校的內涵建設工作的深度和有效開展。
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一,這十年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高職院校的努力下,高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是這卻助長了高職戰線的好大喜功,喜歡開“大”會、熱衷表“業績”,虛火旺。其二,比較先領和實力強的高職院校,更加熱衷于出名和互相攀比,你成立一個聯盟,我也要成立一個聯盟,你主辦或承辦一個大型會議,我也要主辦或承辦一個大規模論壇,圖虛名,否則就沒有面子、不好看。
可是看看我國職業教育本科層面的應用技術型院校,總體來講他們的實力與水平遠高于我們高職院校,但是他們除了成立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以外,并沒有成立那么多的聯盟、舉辦那么多的大規模的會議和論壇。這是什么原因?為什么?他們是不是在實實在在的做好轉型。再有我們高職院校中的民辦院校有320余所,我們并沒有拒絕他們的加入,可是很少在這些聯盟、論壇里看到他們的身影,原因是什么?難道只是因為民辦院校的水平低、實力差嗎?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的職業教育要真正實現在國際上有名、得到公認,高職院校真正在國際上知名,有大量的艱苦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的去攻堅克難,真正把院校的內涵建設抓好、抓到位。高職院校應該按照“培養職業化、標準規范化、規格多樣化、成才個性化、數量動態化、過程柔性化”的思路培養人,去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需要;采取“按需培養、依學設課、校企合作、揚長施教”的措施去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就業意愿;遵循“實踐入手、多重循環、工學結合、基學適教”來實施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按照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規律去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去有效解決上述提到的各種存在的問題,我們才可能不斷提升內涵建設的質量,開啟高職教育新時代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