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時事熱點 >>  職業教育為“塞上江南”帶來新希望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時事熱點 >>  職業教育為“塞上江南”帶來新希望
10月的寧夏,雖然有“塞上江南”的美譽,但卻擋不住風沙漫漫。從外表上看,基地還有大部分正處于施工中,但8.8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十幾個億的投資額度,已經讓記者看到了寧夏打造一個超大職業教育航母的“野心”。
事實上,自治區教育基地建設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教育“一號工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馬林這樣形容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這樣的投資和建設規模,“這是自治區教育發展史上空前的大手筆”。為什么如此重視職業教育,馬林說:“我希望記者到西海固看看,就會明白了。”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西海固的貧窮有目共睹。自治區教育廳職成處工作人員李健回憶起自己去西海固看到的景象,讓她終身難忘,“很窮很窮,水太少了,老師們喝的水里都有紅色的沉淀物”。自然生態的惡劣尤其是水源的缺乏,是導致西海固貧窮的大原因。“以前,我們那里是十年九旱,現在是十年十旱。”固原市教育局局長張毅說,土地已經沒什么希望了,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變命運。
而走出大山所需的“技能”,只能靠職業教育給予。因為它不僅關系到人的發展,更關系到人的生存。
比起發達地區,寧夏發展職業教育的環境并不很好。在來寧夏之前,教育部曾經組織過新聞采訪團去江蘇采訪職業教育,一位隨團的教育部官員說,江蘇某縣級市的GDP比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還要高,而寧夏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并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職業教育非常不易。
但就是這樣一個經濟不發達地區,把職業教育列為本屆自治區政府重點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在去年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將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由原來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并從2010年開始到2012年,每年再增加1000萬元,市、縣政府城市教育費附加中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自治區政府還決定,到2012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增量部分全部用于中等職業教育。
“1個億,對于發達省份可能不算大錢,但在寧夏,真是極為不易。”馬林說。
除了投入加大,更重要的是思路的轉變。為了拓寬職業教育發展渠道,寧夏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自身,開始把目光投向中部和東部,這就是近幾年在寧夏大力推行的“職業教育東西部聯合辦學”模式。原自治區副主席鄭小明曾經這樣說:“以前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時候,有三條路,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現在我們要去東部,學職教,有一技之長。”
在學生走出去之前,行政官員先去東部發達省份走了個遍。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原自治區教育廳廳長蔡國英等都先后來到山東、江蘇、天津等地,游說當地政府支持寧夏職業教育。他們出面之后,縣里和學校隨即跟上,做好與東部合作的一些“細節”。據西吉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朱寶山介紹,他們專門由縣領導帶隊,組織去山東、福建等地進行職業教育考察,還組織中學校長和家長代表、學生實地考察。而朱寶山自己就曾六下煙臺。
從2006年開始,寧夏赴東部職業學校學習、實習和就業的學生總數已經超過4萬人。
曾經在山東呆過一年的張毅告訴記者,聯合辦學培養的學生在當地很受歡迎,他們比農民工工資高、工種好。由于當地一線工人非常缺乏,勞動局的人還追著他們要學生。
朱寶山更是把聯合辦學稱為“老板工程”。“我們縣現在每年向東部送2000個學生,5年下來,就是1萬人。我希望這些學生中間,會產生100個大老板、1000個小老板。”
當然,也有人對這種西部為東部培養勞動力的做法產生過置疑。但馬林算了這樣一筆賬:“欠發達地區提供崗位有限,我們一年為東部送去2萬人,十年送出去一個縣,學習東部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以后,隨著寧夏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也會有人選擇回來。”“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局限在寧夏搞教育。”這位樸實憨厚的西北漢子說。

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 公安備案號 13024002000224
ICP經營許可證號 冀B2-20170024
網站備案號 冀ICP備11020808號-9
公安備案號 13024002000224
ICP經營許可證號 冀B2-20170024
網站備案號 冀ICP備11020808號-9
         
    
 
  
 